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王剑威研究员与意大利罗马大学Fabio Sciarrino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Anthony Laing和Mark Thompson教授,受邀在国际着名刊物《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撰写综述文章,介绍“集成光量子技术”这一新兴领域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前沿进展。
团队在国际顶级能源杂志Joule期刊上发表题为“碱金属负极:从实验室到产业”的综述和展望论文。文章在概括碱金属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试图探索碱金属负极在特定电池体系中的应用,并重点讨论了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及产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碱金属负极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拓扑学研究连续演化下的不变性质。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相关工作,肯定了拓扑对于理解微观奇异世界的重要作用。在光子学领域,也可用拓扑方法研究光子体系的内在性质:BIC本质上是光子偏振在动量空间缠绕的涡旋,即携带整数拓扑荷的拓扑缺陷。
研究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Editors’ Suggestion形式发文,首次在实验上研究了混沌光学微腔中的光子输运,揭示出初态敏感的光子演化路径,为光场调控提供了新工具,为高效集成光子器件的设计指明了新方向。
韩世辉课题组率先提出对他族成员的分类加工导致认知和共情种族偏好这一理论假设,并于近日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文,揭示人类面孔种族分类加工的神经机理及其与面孔再认和利他意向的关系,对理论假设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验证。
该研究成果显示,可通过一种稳健可靠的生物硅化法,对骨胶原支架进行表面修饰,从而获得既具有均匀、稳定骨诱导表面,又具有强大成骨活性的硅化多孔胶原成骨支架。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运动创伤的巨大骨缺损提供了一种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技术手段。
该研究首次实现有机分子修饰的二氧化硅光学微腔的高效三次谐波产生,比此前报道的二氧化硅微腔转换效率提高了四个量级,接近晶体微环腔三次谐波的最高转换效率。成果被《物理评论快报》以封面及编辑推荐形式报道。
为了研究蛋白在亚细胞结构中的定位和取向,席鹏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了偏振光结构光显微技术(pSIM)。pSIM揭示了肌动蛋白环在MPS中“并排”组装的新模型,推翻了以往教科书上肌动蛋白环“端到端”的结构假设,在未来解决各种生物问题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首次揭示了溶酶体功能在调控真核细胞静息状态深度(quiescence depth)中扮演“调节开关”的重要角色,同时也阐释了细胞静息状态加深与衰老过程分子机制上的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组织稳态、修复和再生以及机体衰老等重要生理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针对MnO2制备过程晶体生长机制和相结构的演化、充放电机制和相应衰减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该研究采用多种实验表征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首次提出并验证了H+/Zn2+在MON充放电过程中协同的嵌入/脱出的观点。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莫凡洋课题组,创新性地将以上两个研究领域进行交叉与结合,采用有机联硼化合物对无机半导体氧化物材料进行改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iScience上。
胡又凡课题组实现了晶圆规模、可在环境中自行降解、具有高产率和高均一性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并且在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中,实现了对环境参数的监测和自行降解,有望用于构建下一代环境监测平台,并对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潘锋课题组通过自主创新的Ti梯度掺杂的方法,在高镍正极层状材料LiNi0.8Co0.2O2(NC82)的表面构建了约6纳米厚具有Ti-O结构基元及Li/Ni反位的新型界面结构。这种构造表面层状相的保护机制,能够克服常规表面惰性包覆方式对电荷传输的损害,为基于高镍材料自身表面化学特性调控,获得兼具高容量、高倍率、高稳定性的正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手段。
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丝状蓝细菌中光系统I四聚体的超高分辨结构,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脂类在光系统I四聚体组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结合生化和生理实验,探索了光系统I的寡聚化在环式电子传递和类囊体膜重排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重塑猜想(Remodeling conjecture)利用曲线上的拓扑递归来预测三维卡拉比-丘环轨形上的开-闭Gromov-Witten不变量。方博汉与合作者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严格证明了这个猜想。这一猜想的证明为之后的许多重要应用打开了大门。
徐冬一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文揭示癌症细胞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分子机制。它解释了癌细胞细胞核异常的成因,也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生物学标志物。这项研究对DNA修复、早衰及细胞核和染色体结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LLG2/3共受体的发现完善了RALF4/19-BUPS/ANX复合体维持花粉管细胞完整性的分子机理,也进一步增进了对植物受精过程中信号交流的理解与认识。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汤富酬教授与文路副研究员受邀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上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国际上近年来在人类生殖系细胞单细胞组学测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课题组发现,在InAs/GaSb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中存在能隙内的非常规磁阻振荡,并清楚地展示了这种振荡来自于绝缘的体态,让人们对量子振荡和费米面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实现了在InSb(111)衬底上外延生长高质量stanene,首次制备输运器件观察到SdH振荡。
课题组对器件中的库仑阻塞现象进行了精细测量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受限拓扑量子态体系中的多体物理与关联物理问题,以及制作基于三维拓扑绝缘体的量子器件奠定了实验基础,为在三维拓扑绝缘体材料体系中构建量子器件铺就了一条创新性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