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都在进行中期评估,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校完成了中期评估。从参与评估和收集到的资料看,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各高校领导都非常重视,积极谋划和推进,整体成效明显,但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毋庸置疑,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教授,所以,为了本校学科排名的提升,各高校都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帽子人才特别吃香,直接导致高校之间的挖人大战。尽管中央要求“破四唯”,但在学科排名与资源挂钩的政策驱动下,招到高帽子的人才是学校的现实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化,“挖人”现象会成为一种常态。人才被挖走的现象涉及不少中西部高校,甚至已经进入“双一流”序列的沿海名校被挖“墙脚”而瘸腿,甚至造成重要项目的停滞和学科水平的倒退,又因人才收入待遇方面的“水涨船高”而无能为力,只能徒唤奈何。行政方面的要求可能会收敛一时,但在人才的市场化机制面前会显得有些无力。 党的十九大将人才工作上升到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度,要求将国内和国外的优秀人才凝聚起来,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部门和高校,除了国内人才的存量市场,我们还有国外巨大的增量市场。高校之间完全可以暂停互相挖角的“窝里斗”,国内挖来挖去整体上并不能提高国家的水平,反而是使一些国内人才待价而沽,我们要将目光锁定更加广阔的国际人才这个群体上去,从海外吸引优秀人才参与高校“双一流”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纷纷扩张人才资源规模,人才市场的国际化在所难免。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工作上。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美国积累了很多经验,移民制度在吸引高水平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也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包括长期居住和移民等,在吸引早年的留学人才回来的同时,注重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来中国。高校要不断吸纳海外的优秀学者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和一流学科的素养加入进来实现国内高校学科建设,这也是加速“双一流”建设,破解目前国内人才乱序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大批留学人员滞留未归,他们心系祖国,具有国际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是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乏力,国内就业等问题导致这些国家开放程度降低,工作和移民政策也随之收紧,对留学人员和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中国经济崛起,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名列世界前茅,目前的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国内一线城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输于其他国家,创新创业的环境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高端人才的待遇以及海外学者看重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正慢慢赶上甚至超过国外,这些都对这些海外的高端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高校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之所以不做,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从我们国内来看,国家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我们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方面,都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人才发展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国际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人才评价方法单一,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有效手段,海外人才的渠道和视野不够宽广,人才在国内还不是有序的流动,人才服务配套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等。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制约了人才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实施效果。 当然,引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国家以及高校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留和用。改善国内人才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吸引人才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本校已有人才脱颖而出,就是最好的吸引力。当前国内已经有大量学成回国的人才,如果优秀人才回国之后出不了什么成果,国外的人就会认为环境可能有问题。所以,如何栽下梧桐树,搭建凤凰巢,创造出能够留住这些英才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学术水平和能力的良好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人才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高校要加强原创科技引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汇聚领军人才,把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荣誉主编李志民)
-
“每逢佳节就关网”仿佛成了一些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惯例,既影响了宣传效果,不利于政务公开,也影响了人们使用,如此因噎废食,按理说也应该算是一种事故。 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过节意味着放假,也是单位网络安全监管力量最为薄弱的时候,不法分子就喜欢这个时候兴风作浪。由于过分要求用户自己负责网络安全,甚至顶格处罚网络安全责任人,也难怪这些单位和个人噤若寒蝉。于是,与其在家提心吊胆,不如把网站下线一了百了,图个万无一失。 诚然,网络安全无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网络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网络安全法》实施两年多来,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加大了网络安全防范的力度,这本身是件好事。但过度把网络安全责任推到下级单位和个人身上,会造成单位和个人消极对待网络使用和服务。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建设信息化国家进程,若不及时纠正,影响中华民族在信息时代的崛起。 网络空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形态,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开展各种活动和实践,目的是使现实生活更丰富、更便捷,因此网络空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无法独立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与秩序。同时,互联网也有自己的特点,“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是互联网精神,应该扬“互联互通”之长而非“自建沟壑”其短。当前我们采用“各扫门前雪”的互联网安全治理模式虽然强化了共同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但实际上沿用的是人类社会的安全治理思维,与网络开放、共享、协作的精神以及直接引发的效率提升是相悖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互联网安全治理思路,探讨能否从以内容源分类、由下到上的低效管理升级为按层次结构分类,由上到下的高效治理,倡导由国家以及各行业、各省建立从各自网络顶端端口切入的立体交叉、可追溯的网络安全治理新模式,这样既方便于顶层设计,实现统一管理,也有效的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避免了各单位参差不齐的网络安全保障所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 当然,要实现这样治理模式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加强网络协同治理,减少各部门、单位之间自己设置的“围墙”,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安全治理效率。二是要尽快全面普及IPv6,互联网不安全的根本原因之一是IPv4网络的地址无法溯源,无法实时追踪打击。IPv6的真实源地址认证技术,可以实现针对互联网痕迹的追踪,使得设计安全机制和网络管理更加容易;可以实现基于源地址的计费、管理和测量;可以为安全服务和安全应用的设计提供支持,从而大大提升互联网的安全性。 当然,以国家为主的顶端网络安全治理结构可以想见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由于体量过大无法尽快实施,那么可以考虑借鉴金融市场的模式,比如可以通过专业的保险公司为各单位的网络安全精算设计保险,由有需求单位购买网络安全保险,单位网络出了安全问题由保险公司赔付,然后由保险公司集中物力财力分期分批来建设各级顶端网络安全工程。(责任编辑王世新,图片源于网络)
-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现实中,不少人将社会问题归结于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进步,事实上,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 从本质上看,网络不安全是源于人性的恶,而不是网络的坏。任何网络安全事故背后都是人为操纵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用途。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技术也可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犯罪的工具,危害社会。 如果将网络安全的双方比喻为矛和盾,那么说白了都是人性作祟,攻击者因贪欲、利益纠葛以网络的弱点为后门,悄悄潜入行使不法之事;而使用者高估了网络的便利,忽视其风险,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迁怒于网络的发展,可以发现,人性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双重的挤压,而网络安全成了“替罪羊”。 如同现实社会需要法律作为准绳来遏制人性之恶,在网络中也需要规则来破除来自人性的挤压,为互联网创造和谐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 首先,必须严厉打击某些披着网络安全外衣的公司借助电脑病毒“自产自销”。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成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在种类繁多的计算机病毒中,危害性最大的就是针对网络的病毒,理由也很明显,由于网络的连通性,病毒可以最大程度的快速复制,感染整个网络,这也是网络安全的最大黑手。 现实中,有些公司打着网络安全的名义自己设计病毒进行扩散,再号召网民用自家产的杀毒软件进行杀毒,既保障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又实现了研发成本的最小化(自己设计的病毒自然知道如何消灭),很有点自产自销的意思。这种做法在加深了用户网络安全恐惧的同时,也恶化了网络使用环境,应予以重点打击。 其次,基于商业利益的竞价排名所进行的各种推送因为“广告性质”的曝光引起了使用者的恐慌,加大了他们的辨别成本,造成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混乱,客观上影响了网络的使用,应予以规范。一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利用黑客技术手段侵入对手计算机系统获取商业情报;一些信息咨询公司利用黑客手段侵入计算机系统收集网民和行业企业的各类信息,汇集并归类行业发展报告出售;甚至一些不法分子肆意挖掘个人隐私信息,导致骚扰电话不断、垃圾短信泛滥等等。这些以不当技术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网络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打击。 最后,各种基于标签的“无意”推送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冗余,肆意扰乱网民正常使用网络,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总之,网络安全的问题应该从人性挖掘,从大环境整治入手,着眼大局进行有效治理。网络安全问题的防与治,防只是手段,治才是根本,因为只有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才能实现网络安全。如果网络安全治理的责任往下推,不注重“打黑除恶”,网络安全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责任编辑王世新,图片源自网络)
- 数学及科技创新研究
- 黑洞
- 火星
- 基因编辑
- 基因
- 盐湖
- 金融
- 太阳能
- 经济管理
- 心理学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信息科学
- 科研管理
- 大数据
- 计算机
- 食品科学
- 人工智能
- 肿瘤
- 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