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1912
1922
1938
1949
1978
-
肇始吴淞(1905—1911,校址:吴淞)
1902年,马相伯倾其家产,创办震旦学院,借天主教徐家汇天文台余屋为校舍。1905年,法国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阴谋夺取学院的领导权,强迫马相伯离校“养病”。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于右任、邵力子等130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复校。1905年9月14日(阴历八月十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
-
迁址徐汇(1912—1917,复旦公学;1917-1922,私立复旦大学,校址:徐家汇)
辛亥革命时,吴淞校舍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复旦公学一度停办。中华民国建立后,复旦校友于右任时任交通次长,联合校友41人上书南京临时政府,请求复校,得孙中山鼎力支持。复旦公学成为临时政府批准立案的唯一高校。临时政府还拨款一万元作为复校经费。后复旦公学借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1912—1922年在此办学。
-
奠基江湾(1922—1937,私立复旦大学,校址:江湾)
1918年,校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1920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从此学校拥有永久校地。1929年,复旦大学根据《大学组织法》进行改组,设立文理法商四个学院,院系组织结构更趋完善,私立复旦大学进入黄金时期。
-
西迁重庆
抗战爆发后,部分师生被迫辗转迁移至重庆北碚,在嘉陵江畔建成战时校园(渝校),形成文理法商农5院20余系的规模。滞留上海的师生另组“上海补习部”(沪校),在租界继续办学,坚持“三不原则”,维护了民族气节。1942年,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名师云集,学术活跃,使复旦所在地夏坝成为大后方的文化重阵。抗战胜利后,复旦(渝校)于1946年夏离渝返沪,重回江湾原址,与沪校合并。国立复旦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
第一次腾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复旦历史翻开新的一页。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奠定了复旦以文理为基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基础。1959年5月,复旦大学被认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列,实现了复旦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
-
第二次腾飞
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复旦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4年4月,复旦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单位。几年的迅速发展使复旦成为全国文理科综合性重点大学,并跨入全国首批“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