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在第六届全国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中获佳绩
9月21至22日,第六届全国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30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和老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该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由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我系2016级本科生吴亦凡、吴祖根、潘陈梦笑和2017级本科生邹思远在樊惠芝、刘永梅和孙兴文老师的带领下赴兰州参加此次交流活动。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兰大化院副院长惠新平教授主持,院长梁永民教授致欢迎辞,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亚先对交流活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紧接着,会场交由学生,来自全国30个院校的本科生代表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口头汇报,汇报的内容囊括了诸多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广泛的研究方向和多样的呈现方式为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们提供了不少新鲜的思路,师生们在提问环节积极参与探讨,享受思维的碰撞。同时,报告者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体会,引起了同学们心中深深的共鸣。
邹思远向汇报同学提问,交换意见
吴亦凡同学代表我校进行口头汇报。她结合在复旦化学系以及暑期在UCLA的科研经历,带来了关于生命健康领域现存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畅聊了科研与产业结合的美好愿景。
在精彩报告间隙,墙报展示区域则异常热闹。同学们流连在87份精美的墙报之中,或交换着有关科研经历的心得体会,或询问着墙报上展示的项目细节,相互促进,相互勉励。
【图:潘陈梦笑和吴祖根分别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项目情况】
闭幕式环节,惠新平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宣读获奖名单。我系吴亦凡同学题为“生命健康关怀导向的科学探索”的汇报荣获口头汇报一等奖,邹思远同学题为《无氟喹诺酮类抗MRSA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的展示荣获优秀墙报奖。
本次活动,我系的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科研训练成果,展现出了良好的学术风采,并在过程中积极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同学们互相交流,收获颇丰,以下是他们的分享:
- 作为一名刚上大三的学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会议,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报告科研成果。大家的工作不仅覆盖了化学专业的各个领域,更在体量、目标和态度上各具风格。在欣赏与互动之余,我也对自己以往的经历和未来的计划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科研该怎么做?为何要做科研?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更坚定了我自己的看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对科研过程要求最高的概括。而对于未知的好奇与发现新知的感动,才是科研最纯粹的动力。 ----邹思远
- 参加这次本科生学术交流活动,从同学们不同的研究领域里,我了解了一些之前化学系专业必修课未曾学过的知识,比如说计算化学和固体物理等等。了解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有助于之后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与同学们交流探讨实验设计思路,以及分析实验结果,也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这些知识面的理解。与会的同学们同时分享了他们对于本科生科研的不同经历和感受,有些人的课题一帆风顺,大多数人还是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面对这些难题的时候,既可以坚持尝试不同条件寻找解决方法,也可以改变思路另辟蹊径。这些也是我们本科生科研时大概率会遇到的问题,听取这些经历感同身受,可以帮助找到自己正确的途径。 ------吴祖根
- 本次兰州大学的交流会对我来说充满了新意。许多研究聚焦在合成、荧光检测、化学工程,让我了解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计算化学与反应预测,结构预测的结合也让我看到了未来一大发展趋势。相比之下,化学生物似乎还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与几位“同行”的交流竟也多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感。此外,在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墙报展示上的经验不足。总之,这一次兰州赴会不虚此行,收获了很多。 ----- 潘陈梦笑
- 在兰大的两天收获颇丰。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同学们将自己参与科研工作的经历和感想做了十分精彩的分享,这让我不仅对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加广泛的了解,也从和大家的交流探讨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在视野和思路两方面得以开阔。此次交流会为在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也让我可以观照自身,回顾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提醒自己,不忘来时的路。 ---吴亦凡
(清晨的兰州 邹思远摄)
感谢国家、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使得同学们有机会参与这项学术交流活动。希望日后能有更多本科生投身课外科技与学术活动,期待再次看到我系同学的成果。
通讯稿 潘陈梦笑 吴亦凡 吴祖根 邹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