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学校主页
首页 > 综合新闻 > 科研

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励49项一等奖,我校独占7席,记者探秘——

七分之一的背后

  稿件来源: 党委宣传部  |   作者:宣思文  |  摄影:  |  编辑:ykw  |  访问量:8672

 

    从4月27日召开的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励大会上获悉,在颁发的49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CO2减排与资源化绿色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西部盐湖钾镁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工程技术与装备、全寿命预测关键技术及其在大型汽轮机上的应用、封闭循环微细颗粒的快速分级回收技术及其应用、大型乙烯生产装置高温裂解炉结焦抑制技术及应用、工业酶制剂的创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等7个项目名列其中,占整个一等奖的七分之一。

 

  作为一所全国重点的理工科大学,我校有何实力和底气,每年都获取多个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科技进步奖?秘密就在于,我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企业需求、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需求,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促进产业升级中,不断调整学科发展战略、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

 

“顶天立地”优化学科

 

  作为一所学科和行业特色都非常鲜明的工科院校,我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校与学科的科学定位,着眼于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重大创新和技术开发,通过错位竞争,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以过程工程为核心的化工(石油)、生工、能源、制药、材料等学科的建设,实现优势延伸;积极支持信息、机械、环境、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建设,依托化学工程学科的优势,强化特色;推进化学、生物学、药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实现优势向学科源头拓展;围绕学科调整,加大支持力度,以转型社会、都市文明与现代化、金融物理学、能源战略与循环经济、非政府组织为研究突破口,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边缘和新兴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研究方向。

 

合力聚焦高峰学科

 

  有优势的理科和优势的工科,有多元文化的积淀,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链和科研、技术、工程、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学校的科研、学术底气和创新能力就能显现出来。

  学校在化学工程、石油加工、生物工程(细胞培养与生物化工)、能源工程(煤资源与生物质利用)、制药工程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在继承化工传统特色基础上,以“能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社会与人文”作为学科汇聚的焦点,凝练学科方向,建设若干过程工程高峰学科,服务流程工业,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特别是在能源及石油化工、洁净煤、生物质能源领域成绩突出。

  大型石油化工装置智能建模与控制技术及软件综合应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及化学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大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形成了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摆脱了我国大型乙烯和PTA装置先进控制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引进的局面,提升了乙烯和PTA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先后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过多年消化、吸收和再创新,10万吨/年聚酯国产化成套技术突破了聚酯工艺软件包的所有难点和技术关键,成功应用国内12套大中型聚酯装置的建设和扩建后,节省了数亿元的投资,打破了国外聚酯专利商长期垄断我国聚酯行业的被动局面,填补了我国用自主技术制造聚酯装置的空白,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掌握大型煤气化技术,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推动节能减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煤浆、粉煤、石油焦等,打破了欧美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成为国际上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水煤浆和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的研究机构。这一技术已应用到国内15家企业,运转和在建气化炉40台,为相关企业节省专利费2亿元左右,创造经济效益近20亿元。2008年8月,学校与全球最大的炼油企业(世界500强之一,排名第43位)美国Valero公司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专利实施许可费超过亿元。这是我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专利实施许可费用,也是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发达国家出口。目前,这一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3项美国专利已经公开,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0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2006年名列“中国高校10大科技进展”。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业技术实现了苯乙烯大规模生产技术及反应器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水氯镁石脱水先进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由学校和青海盐湖集团公司联合产学研攻关,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制备无水氯化镁的关键技术,建成工业化示范装置,获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生物质能源是各国和国内重要的前沿竞争焦点。我校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就承担“863”重点项目纤维素燃料乙醇的研究,近年取得重要突破和优势。如学校微生物采油在全国多个油田运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本,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的海洋河流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基础研究,获得2011年启动的我国微藻能源方向的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和首席科学家单位。

 

聚力面向经济建设

 

  作为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如何通过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产业升级,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和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也将重大新药创制列为重大科技专项。药学院继承“化学制药工学”的悠久传统,坚持走“校所共建、理工结合”的发展之路,自2004年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药学院至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6年获得药物化学博士点和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10月获批设立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2009年学科评估中(无兼职人员),药学学科名列全国第十位。目前,药学一级学科范围已有较宽广的覆盖面,在靶标发现与确证、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药物制备剂型与工艺等研究领域,尤其是在绿色农药、药物设计、药物化学、药物筛选、光动力诊疗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使药学研究更能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创新药物及诊疗技术的需要,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特色鲜明。目前已与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等制药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学校与国家和上海的医药产业结合更加紧密。

  生物制药是学校的传统强项,在发酵领域,基于过程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装置研究通过集成创新,把工艺、工程、装备集成一体化对各种发酵产品进行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发酵过程优化和放大研究时,把菌株特性与生物反应器的工程特性分割研究的局面,成果已在医药、食品、轻工、农业、环保、甚至冶金、石油、能源、海洋等行业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发酵行业现代化技术改造,产生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材料学科以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为依据,以材料合成、制备与应用中的理论问题为依据,突出自身优势,重点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工程放大及其产业化。在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基地的基础上,突出功能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纳米材料、防腐工程材料、体育运动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拓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等传统研究方向。在材料领域学科群,田禾教授领衔的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提出用荧光作为读出信号的可擦写式光存储新概念,合成了一系列光致变色荧光新型材料,为进一步发展高密度可擦式有机光存储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将荧光作为输出信号去表征分子机器的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分子机器的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树枝状多功能新型发光材料,成为有应用前景的功能材料。

    在医用生物材料领域,刘昌胜教授的科研团队与上海中山医院合作研制出的人工骨,集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于一体,在骨科、脊柱外科、口腔科等领域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交叉领域,李春忠团队利用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改善,并赋予新的力学功能,对开发高端聚合物复合材料并使之在汽车、高铁、建筑、电子电器和通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作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坐镇教授充分利用学校诸多交叉学科的研发资源,在防腐蚀新材料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科技产品。华昌公司作为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首批项目入驻上海化学工业区,成为全球环氧乙烯基酯树脂、不饱和树脂防腐蚀材料最大的制造与服务商。

  学校确立理论创新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科研工作思路,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全方位、多渠道拓展产学研合作形式,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作为原国家经贸委、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围绕工程化、成套化能力建设,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构建了工程设计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等技术转移体系基本构架,科技成果转化率、专利实施许可经费比例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评比与考核中持续名列全国高校三甲。

  十余年来,学校先后与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山东鲁南制药集团、河南天方药业集团、江苏克胜农药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十余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近年来,学校又先后与中国石化集团下辖的多个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亚洲最大的化工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上海华谊集团、华源股份等几十家大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

  此外,学校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如徐永祥教授在社会工作与服务方面、曹锦清教授在三农问题研究方面、鲍宗豪教授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研究方面、郭强教授在中国节约型城镇化模式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社工服务队作为进驻灾区的第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坚持“嵌入、建构、增能”的服务理念,立足“勤俭人家”这一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安置点社区,积极开展以社会关系重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受到了当地政府、安置点管委会和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勤俭人家”考察灾后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情况,高度赞扬了学校社工服务队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我校立足于学校与学科的科学定位,着眼于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不断调整学科发展战略、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才能厚积薄发,在今年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励大会上获得七分之一的一等奖席位。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28日07时32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