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今年新增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专业并招生,还将开设图灵班
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浙江大学今年新增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专业并招生,还将开设图灵班

发布时间:2019-04-08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3555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浙江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个,分别为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朱佐想介绍,这两个专业将从今年开始招生。同时他还透露,今年浙江大学将在竺可桢学院新设图灵班。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侯迪波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为教授,让我们跟着教授好好“逛逛”这两个新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机器人设计、研发与应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与集成,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技术基础、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机器人工程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越人才和创新技术的引领者。

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浙大可以学到什么?

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机器人方向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培养提升知识运用、创新设计、综合实践、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等能力。专业主干课程有机器人导论、机器学、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侯迪波介绍:“对于浙大来说,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为此已经准备了十多年。”

侯迪波介绍了浙大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三大优势特色。一是具有长期的教学积累。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2年起依托自动化专业和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浙江大学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2006年开始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2013年,在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中设立机器人工程教学与实践模块,试点机器人方向的人才培养;2016年,在自动化专业中了设置机器人方向模块,建立了侧重机器人技术的培养方案体系;同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机器人交叉创新班,进行多学科交叉复合培养模式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课程群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学实践平台,并且已经有一批经验丰富、专门从事机器人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方向教师。

第二个特色是科研支撑教学。浙江大学在机器人方向的研究工作成果斐然,在机器人感知、控制、机构、传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研制了乒乓球机器人、四足仿生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空中机器人等多种具有业界影响力的新一代机器人系统,由科研团队骨干担任机器人课程主讲老师,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能充分结合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教学,形成了教学-科研紧密融合,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正反馈”协同发展特色。

第三个特色是“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浙江大学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是浙江大学最重要的学生实践竞赛基地之一,该基地采用实践训练与竞赛、科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校内竞赛、选拔参加国内外重要机器人比赛,对学生进行机器人综合能力训练。在国内外机器人大赛中屡获优异成绩,获得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冠军3次、IDCRoboCon国际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3次

浙江大学为什么要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

侯迪波介绍,从国家建设需求看,不论是工业制造、农业生产、服务行业,乃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人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从科学发展趋势看,机器人是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国际上的顶尖科技公司,都非常重视机器人的研发。目前来说,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工科改革,就是希望本科教学过程中,注重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侯迪波说,机器人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载体。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新增的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主管学院,学院拥有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

●人工智能专业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快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利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并开拓人工智能新边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工智能拔尖人才。

人工智能与浙江大学的渊源可谓颇深。浙江大学于1978年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1982年7月30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为人工智能研究所。经过数十年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的科研方面成果显着(如跨媒体智能、大数据智能、文物复原与保护、脑机接口、增强现实等),积累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师资保障。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也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均为牵头人,浙大多位教授参与这些方案的制定。

“浙大学科优势非常明显,但却一直没有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目前开设可以说是发展正当时。”陈为表示,一流的学科能够积极推动一流人才培养。

同学们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性的学习智能决策与机器人、统计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与语言以及可视交互与设计四个方向的模块课程,以适应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同时还将课程划分成基础课程、人工智能核心、智能感知、智能系统、智能设计等五个课程群。陈为介绍,浙江大学在设计学和可视计算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希望在人才培养环节设置这些交叉融合的课程,让同学们不仅掌握基本技能,也将为后续深造选择研究方向打牢基础。

2010年以来,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为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在人工智能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效果反馈。同时,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建设方面,特别是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基础、计算机视觉基础等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筹划成立人工智能系,参与建设的队伍都是科研出色的年轻教师,可以说真正是将前沿研究带入一线课堂。”陈为说,学院将在2019年出版三本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教材。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专业还将设立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资深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与之江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的主管学院,拥有五个一级学科,其中人工智能学科为2018年新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学科在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

●浙大图灵班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将在今年开设图灵班,由竺可桢学院牵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建设。

陈为介绍,图灵班将具有鲜明的全一专”特色,即全科式基础强化、全方位科研训练、全程化导师引领、全球化资源导入、专业化学科培养,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基础学科卓越人才。浙大图灵班入选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专业中确认专业。为了选拔培养具有特殊潜力和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图灵班将通过包括院士和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在入学后即给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发展导师、确定专业后配备专业研究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这两个专业,目前学校有三位院士领衔,信息安全专业方面有一位全职图灵奖获得者。”

学校将为图灵班配备最优师资和班主任,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单独开班授课。从入学开始,每位同学可从学院的优选导师库中选择一名学业导师。同时,还将聘请国外顶尖大学的教学大师和科研领军人物到浙江大学给图灵班学生单独授课。目前,学校已成立由国内顶尖的教学育人专家组成的图灵班专家委员会,为培养方案、过程管理、培养路径提供决策建议。

在四年的培养方案中,将从宽基础的课程体系、一流师资的小班化教学、完备的科研训练体系、高水平导师、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访学、产业界的高水平实践实习等全方位的资源和支持,来共同打造一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拔尖人才的国际学术视野,图灵班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到国际顶尖学术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与实习机会,并引入国际化师资参与课程计划设计、全英教学和科研训练,促使学生适应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

“每个图灵班学生将由学校资助,前往境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进行3个月以上的科研实践。目前,学校已经和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加州伯克利牛津、新加坡国立、香港科技等国际着名大学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机构的着名学者建立了拔尖学生海外交流的渠道”陈为说。 

(柯溢能)